-
7月15日至7月21日,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赴梁山县赵堌堆乡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支教课堂:多元课程,点亮童心梦想
人文与传播学院学子组成的支教团队于7月16日至18日在梁山县赵堌堆乡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团队围绕知识科普、品德培育、兴趣拓展和安全守护等维度,打造丰富课程,为乡村孩子送上别样暑期礼物,助力乡村教育添彩。

大学生团队与支教学生合影
支教起始,志愿者以生动自我介绍开启互动,用亲切话语拉近距离,让孩子们快速融入。志愿者详细讲述济宁学院的校园风光、特色专业、青春故事,从校园生活到学术探索,为孩子们勾勒大学模样,在其心底种下对知识殿堂向往的种子,激发求知动力。
在本次支教活动中,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成长滋养。黄大年英语趣味讲解课巧妙创新,将黄大年事迹有机融入英语教学,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同时借助互动对话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了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红色曲阜与雷锋讲解课程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通过生动讲述曲阜红色历史和雷锋奉献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的心田悄然生根,引领他们立志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少年。

团队成员为学生讲解雷锋奉献故事
在助力孩子们拓宽认知视野方面,多门课程协同发力。绘本课凭借精美的故事为孩子们打开想象力的闸门;运动健康课则传授科学运动知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此外,山水画讲解课引领孩子们领略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野菜科普课拓展了他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这些课程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碰撞中,不断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在安全保障与文化传承领域,课程同样亮点纷呈。防溺水课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和直观视频讲解,向孩子们传授实用的安全知识,并现场演示自救互救方法,切实提升了孩子们的安全防护能力;诗词讲解课以飞花令等趣味形式,带领孩子们感受诗词的优美韵律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团队成员为学生讲解体育运动与健康
田间课堂:脚沾泥土,体悟“三农”温度
7月19日,团队成员陈秀鑫、陈瑞、邹昉睿等大学生走进梁山县赵堌堆乡的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并肩劳作,在交谈与采摘中触摸“三农”的真实温度。
在农民大叔的指引下,大家走进菜园体验采摘。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队员们学着分辨成熟度,小心避开藤蔓上的小刺,将鲜嫩的黄瓜轻轻摘下放进竹篮。“摘的时候得轻手轻脚,不然把藤弄断了,后面就结不了果了。”大叔的提醒让大家更添谨慎。队员们的指尖沾着泥土,额头上渗着汗珠,却在与农民的互动中,真切体会到农耕劳作的细致与不易,也对土地里的生计与期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队员们跟着大叔沿着田埂慢慢走,脚下的泥土被晒得有些发烫。大叔用胳膊肘抹了把汗,指着路边玉米田向队员们介绍今年玉米生长情况,说着,他将刚摘下的黄瓜向队员递过来:“尝尝,咱这没打药,就是样子不如超市里的...
田埂上的风裹着玉米叶的沙沙声,大家手里捏着翠绿的黄瓜,听着大叔念叨着庄稼的长势和家里的情况,脚下的泥土仿佛也带着了温度,把这些带着汗味的家常,悄悄融进了心里。
此次“田间课堂”是济宁学院“三下乡”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师生脚沾泥土、亲近土地,既深化了对农业生产、农村现状的理解,也为后续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用青春力量架起高校与乡村沟通的桥梁。
黄河滩畔:守护生态,筑牢安全防线
济宁学院实践团队不仅走入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更走进黄河滩进行生态保护与防溺水宣传。

团队成员在黄河滩畔清理沿岸垃圾
7月20日至21日,实践团队来到黄河滩畔,开展生态保护与防溺水宣传活动。在黄河滩涂之上,队员们手持工具,细致清理沿岸垃圾,化身“黄河清道夫”,重点清理沿岸塑料袋、饮料瓶等白色垃圾。大家分工协作,不放过任何一处卫生死角,努力还原黄河滩生态面貌。同时队员积极向附近游客居民宣传环保理念,讲解生态保护重要性,倡导“垃圾不落地”。期间,不少居民表示“以前这黄河滩遍地垃圾,现在经过乡镇政府的治理比早些年好多了”。
防溺水宣传现场同样火热。队员们拉起“防溺水,护安全”的警示带,用情景剧重现野泳遇险的惊险场景。队员们蹲下来,手把手教孩子们“遇溺勿慌、大声呼救”的自救要领。见有群众欲下水,队员立即上前,递上宣传折页耐心劝导:“汛期水流急,底下暗礁多,咱去指定浴场更安全!” 鲜活的情景、实用的技能、身边的案例,让防溺水意识精准融入滩区生活的每个角落,织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在此次实践活动进程中,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生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该仪式由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与梁山县黄河志愿者协会在梁山县赵堌堆乡共同举办,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李艳、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孔全新、梁山县黄河志愿者协会代表及当地相关负责人出席,“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也参与其中。这一仪式标志着校地协同育人与服务地方发展迈出新步伐,同时,伴随仪式同步启动的公益辅导活动,是该项目运行四周年、历经十二期以来的首次线下行动。仪式上,李艳副教授与协会负责人共同揭牌,并指出实践基地建立是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成果,学院将以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实践,提升学生能力、为地方输送人才;孔全新副院长发表贺词,称“三下乡”活动是高校引导学生扎根基层的重要途径,基地为其提供平台,希望团队成员以基地为纽带,结合专业知识与地方需求,为赵堌堆乡发展贡献力量;梁山县黄河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对学院支持表示感谢,介绍赵堌堆乡特色,期待双方在多领域深化合作、实现共嬴。
此次活动,是李艳博士主持的2022年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活动引导下的创新创业融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性内容。学院推进实践育人、校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搭建起大学生接触基层的桥梁,将高校资源与地方农业发展、文化建设等需求紧密相连,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能。相信知识种子会在孩子心中绽放,期待更多实践为乡村教育添活力,推动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携手共进。
举报
